、预防疾病,提高成活率和品质的关键时期。为确保各地水产养殖生产稳定和市场供应有序,

1.亲本培育:要着重加强营养,根据不同品种的亲本营养和繁育需求,投喂相应的饲料,适当添加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。要注意预防亲本饲料霉变,开封的饲料要及时用完,未用完的要密封保存。养殖管理中要注意池塘水温、水质和水位。

2.苗种繁育:要注意温度变化,春季常见时冷时热,直接影响鱼卵孵化率和导致疾病发生,要注意保温,根据天气预报规划养殖生产,适时开展鱼苗繁育。鱼苗孵化时用水要经过过滤或消毒,避免引入疫病病原。

3.苗种放养:放养前,做好池塘清整和消毒。在放干塘水,清除底部淤泥至厚度15-30 厘米。清整鱼塘后,池底留4-6 厘米的水深,用含氯石灰(水产用)清塘消毒。然后经5-6天曝晒后回水1米左右,注水时经60网目筛绢网袋过滤除杂。进水后,再次用含氯石灰(水产用)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。池塘消毒3天后,可对水体进行肥水操作,培养浮游生物等饵料生物,使池水呈淡绿色或茶褐色,透明度约30厘米。应根据不同鱼种的生物学和环境适应特性,在水温适宜时进行苗种放养,苗种要数量充足、规格大小合适、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,且符合养殖要求;放苗密度要控制,避免因密度过高引发胁迫性疾病。

4.水质调控:随着天气转暖,气温升高,要不断加水,提高水位。春季水温处于相对较低阶段,为让阳光更好照射以使水温尽快上升,初始水位不应过高,一般苗种放养时水位在80-100厘米,然后逐步加注新水,每次加新水约10厘米,直至1.5-2米水深为止,且最好选择有阳光时加水。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,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有害气体。应适当施用生物肥料,使浮游生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理状态,供鱼食用,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营养盐,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改良水质。要科学使用药物,每隔20天左右定期调节水质。

5.饲养管理:选择优质人工配合饲料,观察鱼类摄食情况,根据天气条件、水质、养殖阶段和健康状况,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。由于越冬期间大多数鱼类没有投喂,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,要早启动投喂,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。同时,可适当投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饲料,并适当提高投喂频率。鳜等肉食性鱼类初期投喂鲮鱼苗、团头鲂鱼苗作为开口饵料鱼,要注意对饵料鱼的消毒。随着春季的到来,水温将随气温逐渐升高,鱼的摄食量会增加。当水温达到适宜生长温度时,鱼的摄食量可以恢复到正常摄食量的70%左右,这时按正常投喂量的一半投喂,既可以满足鱼的摄食,又不会造成投料过多的浪费和污染。

1.苗种选择:建议选择无特定病原(SPF)苗种用于养殖,不可使用检测到阳性的苗种。

2.水质调控:要关注天气变化,在温度剧变、台风、暴雨等极端天气前后应及时调控养殖水体。对于开放的池塘养殖模式,天气变化前4天,用对虾饲料、鱼饲料、糖类等作为培养基扩繁益生菌,益生菌扩繁时间一般为24小时。天气变化前3天,需要对养殖水体消毒处理。水体消毒后约12小时,使用发酵的益生菌菌液和藻类营养盐重新构建藻类和细菌群落结构。天气变化前1-2天,新的藻类和菌群快速生长,将构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,养殖池塘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。

3.使用二级处理水养殖:受天气变化、发病池塘水排放等影响,外源水有时含有病毒、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。外源水进入虾塘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,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消除天气变化、养殖池塘水排放对虾类养殖生态系统的影响。建议采用二级处理,需要2个蓄水池,外源水进入蓄水池后进行消毒处理,需要杀死所有进入一级蓄水池的生物,经过2天死亡生物等沉积,将表层水引入二级蓄水池再次进行消毒,消毒沉淀2天后表层水引入虾类养殖池塘用于虾类养殖。

4.饲养管理:要做好水草种植。针对淡水青虾、中华绒螯蟹等品种,在2月底及时移栽伊乐藻,3月初及时播种轮叶黑藻、苦草等,加强投饲管理。根据天气条件、水质、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。水位应保持1米以上,可使用生物肥料调节水质。

1.亲本培育:适时筛选肥满度好、活力佳的亲贝入室培育,进行营养强化及升温促熟培育。及时补给充足的小硅藻、金藻、角毛藻等单胞藻饵料进行喂养。根据市场需求和苗种价格,可以通过升温促熟,使贝类性腺提前成熟,早出苗早上市。升温促熟还能确保性腺发育整齐同步,有利于苗种的批量、规模化生产、上市。

2.苗种繁育:育苗场用水和饵料供给应注意以下几点:一是选择低温时节、大潮高平潮时机,纳入充足的海水进行储备;二是在亲贝催产前至少1个月,进行育苗用单胞藻特别是金藻的扩种培养,保证在育苗生产前有充足的单胞藻饵料。扇贝、牡蛎等贝类在幼虫发育末期要适时投放附着基,以便幼虫完成变态发育过程。附着基可选用壳高约6—8厘米的贝壳片等,用聚乙烯线将壳片串成采苗器,采苗器浸泡消毒24小时后,用砂滤海水冲洗2-3遍备用。

3.苗种培育:贝苗培育包括室内培育和室外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两个环节。在室内培育过程中,要选择适宜不同贝类的水温、盐度等培育条件,提供充足优质的饵料,控制好培育密度。中间培育主要以滩涂和池塘中间培育为主。在滩涂中间培育前,要提前选择好滩涂,进行整涂筑畦并做好敌害清除,控制好放养密度,定期进行苗种清洗疏养、敌害清除等管理措施。文蛤池塘中间培育中,要求底质以沙质为主,苗种放养前,要进行池塘的消毒除害、肥水等处理,并根据池塘条件和苗种规格控制合理的放养密度。牡蛎、扇贝等应选择风浪较小、饵料丰富的内湾或水深1.5米以上的围塘进行中间培育。培育方式选用栅架式或浮筏式,苗串吊养间距控制在20-40厘米左右。中培一段时间后,要及时进行分苗疏养。

4.海区养殖:养殖海区应潮流畅通,风浪较小、饵料生物丰富,大潮期低潮时水深4米以上。养殖筏架等设施的设置应根据海区潮流方向,要求筏向与流向夹角90°。可将养殖海区划分若干养成区,间距30-50米,留出航道。根据当地海区环境和生物群结构特点,在野生附着生物大量繁殖浮游幼虫时期,可适当调至深水层,以避免附着生物过量附着于养殖笼和养殖贝类上;大风浪来临前,应将整个筏架下沉或进行吊漂养殖。及时分苗、调整养殖密度,保证其正常生长;随着贝类的生长,应及时增补浮漂,防止筏架下沉。

5.池塘养殖:对老旧养殖池塘,每年应在春节前后或养殖产品收获后进行清淤处理;对新开挖的池塘或需要改成贝类养殖的池塘,应根据贝类的生态习性,合理布局,营造以滩涂贝类养殖为主,配套养殖虾蟹的生态综合养殖池塘。在放苗前10-15天进行浮游植物培育,首次蓄水的池塘滩面水位20-30厘米。随时观察塘内饵料生物繁殖情况,一般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-40厘米即可。若透明度升高、饵料生物较少时,可适当追肥,但阴雨天和傍晚不施肥。苗种放养时,要求苗体肥壮、色泽好,个体大小均匀、活力强、杂质少。春季泥蚶、缢蛏、青蛤等苗种放养季节,一般在清明前后进行,播苗应选择在大潮汛、晴朗天气进行,刮大风、下大雨及发雾天气,均不宜播苗。池塘放养播苗应顺风向撒播,力求均匀地把贝苗播种在涂面。

By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